首页 关于我们 文化信息 文化艺术 艺术培训 基层文化站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娥江群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服务 咨询交流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
 
政策法规
工作动态
保护名录
传承人
传承基地
成果展示
查看正文
越窑青瓷——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
2008/10/21 9:09:29 你是第6330个浏览者 关闭

上虞窑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。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,上虞就有简单的陶产品出现。发现商代龙窑结构的陶窑,从出土的残片看,越窑青瓷经历了创始期(东汉时期)→发展期(东吴时期)→繁荣期(西晋时期)→停滞期(东晋时期→纸落期(南朝)→恢复期(初盛唐时期)→发展期(中唐时期)→繁荣期(晚唐时期)→鼎盛期(五代北宋早期)→衰落期(北宋晚期)→停烧期(北宋元佑政和朝),它也像历史发展一样,是波浪形曲折演进的历史。

东汉中晚期,以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游地区的众多窑场,成功创烧出成熟青瓷。其纹样组合简单、朴素,有水波与弦文等;题材选择广泛,有云气纹、杉叶纹、羽毛纹、蝶形纹、网络纹、席纹等;纹样制作粗糙,以刻划、柏印为主,出现模印,少量的附加堆纹。在东汉、三国、晋、南北朝、唐宋以小仙坛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的众多窑场,出现雕塑、泥塑。从风格上看造型生动,刻画自如,十分贴近现实生活。

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,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:开采粉碎淘洗深沉练泥陈腐成型晾坯施釉烧制。制作的关键是成型与烧制。窑匠用快轮拉坯成器身,再粘拉器底,器物成型后,在松软的坯件上有手捏及工具戳、压、印、刻、划、镂孔彩结等技法进行装饰。上虞越窑青瓷的种类繁多,从饮食器、贮存器、卫生器、寝具、照明具到文具、陈设品、乐器、祭器、明器、玩具等等,应有尽有,上虞生产的越窑青瓷,不仅行销国内,还有大量销往海外。

上虞越窑青瓷从萌芽、成熟到发展、高潮,直至最后衰落,前后经历了二千多年,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:1、胎、釉、烧造工艺等基本特性的同一性。上虞越窑青瓷窑场分布在曹娥江周围的低山丘陵中,烧造时间长,分布范围广,但其胎、釉、烧造工艺是基本一致的。胎主要是采用当地富含氧化硅、氧化铝等成分的瓷土、瓷石为原料,釉主要是用草木灰、瓷泥等原料配制的石灰釉,窑炉结构都是采用建在斜坡上的龙窑,龙窑的基本构造、烧成原理也是基本一致的。2、地域的鲜明性。三国西晋时出土的佛寺罐,不少铭有“会稽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吏高乐无极”。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汉末分上虞南乡立始宁县。浙江平阳敖江出土的佛寺罐上则铭有“元康六年八月二日会稽上虞”。佛寺罐的主要产地在上虞一带。江苏金坛出土的虎子、江苏南京出土的土甲、浙江绍兴出土的执壶也都铭有上虞作(造)。这些具有广告色彩的上虞越窑青瓷表明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。3、功用的多样性。上虞越窑青瓷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,它的种类从饮食器、贮存器、卫生器、寝具、照明具到文具、陈设品、乐器、祭器、明器、玩具等等,应有尽有,功用多样。

上虞越窑青瓷历史悠久,制作奇妙,功用丰富。在我国陶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1、艺术价值。上虞越窑青瓷的釉色青莹雅致,主要呈青绿色或青黄色,造型优美生动,有的模印成狮、虎、羊等动物造型,有的塑成佛寺、猪舍等建筑模型,有的捏成荷叶、瓜藤等植物形状,可谓千姿百态。窑匠采用雕、镂、捏、刻、划、印、彩绘等多种技法,使青瓷上的纹样丰富多彩。美仑美奂的上虞越窑青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2、科学价值。上虞小仙坛窑址的产品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院所测定,其质量已达到了成熟瓷器的标准。上虞被古陶瓷界公认为是瓷器的发源地。曹娥江两岸的东汉窑址,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原始瓷发展为瓷器,探讨我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情况,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,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。3、产业价值。曹娥江两岸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窑场,其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,在商品经济贫乏的古代社会,这些窑场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不容低估。至八十年代,上虞的陶瓷企业开始进行越窑产品的仿制。现在各企业规模还不是很大,鉴于越瓷制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在历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,这一产业的前景应该是很广阔的。

20075月,“越窑青瓷”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2011年5月“越窑青瓷”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  

 
版权所有© 2008-2024 上虞区文化馆 技术支持:千里马网络
联系地址:市民中心二路1号 电话:0575-82192901